zoo
首页 > 快讯 > 正文

COP30讲述东方“古树故事”:中国平安“保险+科技+公益”模式勾勒绿色

中国网    2025-11-27 21:21:09    阅读量:2793    阅读量:11946   

当全球气候治理的聚光灯再次聚焦亚马逊河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正在巴西贝伦举行。

在众多以国家、国际组织为主角的宏大叙事中,一场在“中国角”举行的边会,中国林草系统治理的实践故事引人注目。三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志愿者在边会外展示了一个关于“守护千年古树”的创新故事,带来了别具一格的东方智慧。

图:项目代表在cop30大会现场发布古树名木保护中国方案不仅是会议的传播者与服务者,更是中国民间气候行动与绿色金融实践的生动代言人。他们展示的“古树名木守护行动”,以其系统性的创新模式,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生态保护的细微处,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兼具温度与效率的“中国样本”。

01 从热带雨林到东方“绿色活化石”

中国角边会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指导、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主办,主题为“履行《巴黎协定》与助力‘双碳’目标的林草行动”。

边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践行者,林业和草原系统是推进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承诺落地的核心力量。

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领域,中国在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的探索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重要路径。边会上,亦有不少通过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的保护的实践成果。

在多利益相关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圆桌讨论环节,中国平安的古树保护项目代表对"古树名木守护行动"做了介绍,将与会者的思绪从广袤的亚马逊雨林,引向了中国土地上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绿色活化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全球树木评估报告中显示,全球38%的树木面临灭绝风险,在接受评估的47282个树种中,至少有16425个濒临灭绝,是所有濒临灭绝的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总和的两倍多。

中国是世界上古树名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着超过500万株的古树名木,它们既是承载华夏文明密码的“活史书”,也是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节点,其巨大的碳汇能力更是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天然资产。

然而,由于暴雨、台风、地震、火灾、病虫草鼠害和野生动物损害等原因,这些沉默的守望者正面临损毁的风险。

图:中国角展区现场展示“平安古树名木守护行动”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古树修复保护工作,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25年3月15日,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条例明确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立法予以保护。这是中国为保护古树名木所颁发的第一部法律。

02 金融为盾、科技为网、公益筑桥的平安实践

据项目方介绍,古树的存在对研究历史变迁、植物学、气象学、生态平衡、植物分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全国古树有508.19万株,其中24.4万株分布在城市,大部分处于偏远地区。

为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中国平安从2023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围绕古树名木保护及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古树名木平安守护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古树保护行动,远非简单的捐赠或保险产品投放,而是一套深度融合了其核心金融与科技能力,并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以金融为盾——给古树“上保险”。据介绍,中国平安创新推出“古树名木救治保险”,为古树名木的救治、修复提供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护救治赔款资金支持。若因古树倾倒、折断等导致第三方人身或财产损失,平安也将依法承担保额内的赔付责任,切实为古树名木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险。

这实质上是将古树这一生态资产进行了金融化的价值确认。通过精算模型,为其生态价值、历史价值置换成明确的风险保额,让“无价之宝”拥有了在市场体系中流通和获得补偿的凭证。

截至10月底,中国平安已为全国超过5.5万棵古树提供风险保障超10亿元,覆盖广东省江门市小鸟天堂、山西五台山、四川广元翠云廊等多个古树名木聚集地。2025年7月,平安还启动了古树健康管理计划,通过设立专家组、开展古树体检和风险预防,建立科学保护体系,持续践行绿色金融理念。

以科技为网——为古树“做体检”。如果金融是事后补偿的“盾”,那么科技就是事前预警与事中干预的“网”。诚然,保险的意义不仅在于赔付,更在于通过风险减量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这也是保险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

以合作为桥——全民共筑“守护网”。任何缺乏社会认同与参与的保护计划都难以持久。平安的第三步,是通过公益平台和创意活动,构筑一座连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桥梁”。

03 从古树守护看险企的责任担当与战略远见

传统养护模式下,古树的保护存在着资金缺口大、责任界定难等痛点,通过商业保险的风险转移机制,在“保险+科技+服务”的创新模式下,“绿色的国宝”得到了更好的守护。

面对国家“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企业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与发力点?平安的答案是为宏观战略提供微观的、可商业化的解决方案。古树保护计划,正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金融保险和科技工具,转化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化模式,成为ESG理念在中国语境下的生动实践。这也是中国平安书写“绿色金融”大文章的关键篇章。

对于平安的ESG表现,国际权威指数机构MSCI给出了更清晰的评价:10月已将平安的最新ESG评级上调至最高的AAA级。这已是平安连续四年得分位列"综合保险及经纪"亚太区第一。

过去,绿色金融更多集中于大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领域。而平安的古树保险,则将绿色金融的触角延伸至生态系统的微观单元,展现了金融工具在解决具体环境问题上的巨大潜力。这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思维范式的革新。

在古树保护的同时,中国平安在绿色生态领域持续发力,平安产险通过森林遥感碳汇指数保险技术,为全国18个省份累计覆盖440万亩林地提供超8000万元保险保障;在西藏那曲高原牧场创新采用牦牛耳钉标识技术,实现畜牧管理数字化;依托“鹰眼系统DRS3.0”实现自然灾害预警前置,仅2025年上半年,鹰眼系统就在全国范围内预警25.9万场自然灾害,发出预警信息42.6亿条,线下提供现场服务超10万次。

在绿色能源领域,中国平安还开发了碳捕集损失、光照损失、电池能效衰减等保险产品,覆盖光伏、水电、风电等行业,先后为国电投、华润、华电、广核、粤电、大唐、三峡等企业提供新能源保险保障;还通过“鹰眼系统”,辅助客户分析全国电网、储能设备、储能站等项目的自然灾害风险,提供风险减量服务。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平安整体绿色金融实践已硕果累累: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1247.12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577.62亿元,2024年全年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586.08亿元。古树保护项目正是这片广阔绿色图景中,一块极具特色的拼图。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常在资金与技术问题上僵持不下。中国平安的模式提供了一种中间路径:通过市场化机制调动本土资源,结合科技创新,以可持续的方式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这种不完全依赖政府拨款,而是创造性地融合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的模式,对于许多寻求发展与环境平衡的新兴经济体而言,具有参考价值。

此外,平安积极引导青年一代共赴古树守护事业。此次由平安银行私人银行支持青年志愿者开展古树守护公益慈善活动,并参与COP30大会实践。平安的古树守护青年志愿者代表在大会期间积极参与各项议程,在"中国角"展区向各国代表介绍中国生态保护实践,通过与国际组织官员、各国代表的深入交流,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决心,获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

在光阴的长河中,十年、百年不过一瞬,但足以让一棵树苗扎根,也足以让一个创新的理念星火燎原。当COP30的帷幕在贝伦落下,中国平安的青年志愿者们带回来的,不仅是国际社会的认可,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以金融之善,科技之能,守护好这个星球上每一片珍贵的绿色,便是对人类共同未来最切实的贡献。

翻译

搜索

复制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今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