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
首页 > 教育 > 正文

10所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该如何培养

网络    2022-11-15 09:58:00    阅读量:2271    阅读量:13393   
10所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该如何培养

打造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的“样板间”

培养卓越工程师,就是要使工程教育的办学模式实现从学科单一、独立到校企交叉、深度融合的根本转变。使培养目标实现从重视理论教学到培养工程创新能力的根本转变;使评价标准实现从唯论文、唯奖项到考察实际创新贡献的根本性转变。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已被列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近日,教育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0所985名著名高校进入“首批杰出工程师学院”名单。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项目稳步推进。

从培养卓越工程师到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如何实施的?如何培养优秀的工程师?科技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

“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经历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再到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三个发展阶段。”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罗元新介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面向行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2010年启动。教育部出台了多项专项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和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形成了持续建设的体制机制。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2017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颜屋在今年9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为目标,全面深化新工科课程建设,适时新增碳存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71个本科专业,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了11个产教融合国家创新平台;联合行业部门布局了50所现代产业学院、33所特色示范软件学院、28所示范微电子学院、11所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共支持1100多所高校、800多家企业实施产教合作教育项目。

两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千万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支撑了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建设和发展。

改变“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也是高校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着力点。此次教育部将把10所985高校作为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主要依托这些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开展特色人才专项培养计划,由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组建教学团队、开展科研项目。

以中西部第一所卓越工程师学院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该学院被定位为新工程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

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刘汉龙表示,学院主要围绕“智能+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突破传统学院学科边界,以产业共性技术解决方案和需求创新为导向,努力驱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重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培养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国家急需的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

在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而更像是一场学术研讨会。学生以项目制组成团队,在这个学院的实验室里随处可见创新实验的成果。

“我们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希望改变‘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刘汉龙介绍,学院采用项目驱动模式,主要围绕智能汽车、智能制造、产品创新三个方向,开设系列技术课程和项目化课程,建设系列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应用实验室,按照实验室管理模式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培养过程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课程将由重庆大学老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授课,企业导师进驻课堂。工科硕士、博士要在企业科研实践中积累一年、两年,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在企业开展科研项目。

国家急于培养人才。哈工大卓越工程师学院重点培养储能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双碳、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商用大飞机等领域的专门人才。第一批252名研究生已于今年秋季入学。

打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优秀工程师?如何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刘汉龙表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生态,是我国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卓越的工程师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稀缺资源。培养卓越工程师,就是要使工程教育的办学模式实现从学科单一、独立到校企交叉、深度融合的根本转变。使培养目标实现从重视理论教学到培养工程创新能力的根本转变;使评价标准实现从唯论文、唯奖项到考察实际创新贡献的根本性转变。

此外,要支持新型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有助于加强政府和市场对教育的协同赋能,填补现代工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之间的空白。同时,卓越工程师学院通过项目化教学和扎实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探索解决国家和行业对关键重大技术的创新需求。

2020年,重庆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合作开展新工科教育实验,在全国率先创建了重庆大学“跨学科、项目驱动”的岳明科技实验班,打通了产学边界,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此次成立的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化了合作。

在首届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峰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也指出,推进校企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是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核心和关键。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把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现场教学,在工程第一线开放教室和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表示,要不断培养研究生在工程第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向金吾认为,目前高校航空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复合型跨学科创新人才匮乏。还要建立以实际工程需求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全国卓越工程师学会18家建设单位联合发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中,也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要始终力求协同,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今日报道